在大學申請過程中,同學往往會收到大量的申請資料和資訊。然而,關於大學生活的細節可能並沒有被提及。
最近,在美國知名論壇reddit的熱門貼文中,許多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們紛紛分享了他們在大學生活中發現的那些「隱藏的真相」。
這些建議涵蓋學業、社交、生活等細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有什麼經驗值得借鏡!
國高中階段想要快準狠提升GPA?
熱評1:很少人真正關心AP成績?
@katelyn-gwv評論:
讓我最驚訝的是,實際上很少人真正關心AP成績。只要你能拿到學分,成績是多少並不重要。
我考了3分還是5分,根本沒什麼差別(幾乎所有學校都接受3分換取學分,當然,不是非常有名的學校,但幾乎其他學校都可以)。
熱評2:隱藏成本?教授選擇?選課靈活期? GPA?
@Chemical_Storm55評(節錄):
隱藏成本非常多。線上課程的教科書要120美元且不可協商,但你不能不買,因為你的作業全都得透過那個小連結完成。或者你的教授選擇寫自己的教材,只在學校書店有賣,那你就必須支付高昂的價格。
還有昂貴的“技術費”,而你甚至無法選擇不支付這些費用,然而網路總是不好。校內停車證的費用對校內學生而言也要幾百美元,對校外學生則更貴。
在註冊課程之前,使用Rate My Professors網站去看看你的教授。教授可以影響一門課程的好壞。我剛開始選了一門課的一個班,後來聽說另一班有個更好的教授,就換了班級,突然間我學到的內容、教學風格以及評分系統都完全不同了。
同樣,大多數學校在學期開始時有一個靈活期(大約是前一周半),你可以在沒有「退課」標記的情況下添加或刪除課程。利用好這個時間。我曾經透過這種方式避開了幾個糟糕的教授,你絕對不想讓GPA受影響。
在申請大學時,檢查他們使用的GPA評分標準。有些學校使用平分制(例如,所有90-100的A都是4.0,80-89的B都是3.0等),有些則使用+/-系統(例如,97以上是4.33,96-93是4.0, 92-90是3.67,87-89是3.33等),考慮這些系統的優缺點。如果你非常不喜歡某種評分系統,就不要申請使用這種系統的學校。
找室友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兼容性,而不是互相成為朋友。 我的一個室友人很好,但她未經允許使用了我的吸塵器後把它搞壞了,晚上總把空調調到65度(我要求保持67-68度,因為我經常感到冷),凌晨3點還會大聲關門,並且經常在我反覆要求她至少提前通知的情況下,偷偷帶她的男朋友進來。僅僅人好是不夠的。
如果你去了一所名校,要做好第一次在班級中處於底層的心理準備。 並不是說一定會發生,但你的同伴可能真的很聰明。提到這一點,上前20學校固然好,但要確保他們有你喜歡的學生生活氛圍,否則你會很痛苦。
熱評3:「人外有人」是最大的學術難題?
@Strict-Special3607評:
許多人在頂尖學校或課程中,遇到的最大學術難題是,大學的學生群體與高中時有很大不同。
在高中時,那些班級裡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可能不需要太努力就能領先其他同學。
但現在,他們來到大學,學校裡每個人在高中時都是頂尖的。然而,在大學裡,從數學上講,50%的學生會發現自己現在處於班級的下半層。他們甚至可能是那些在努力跟上班裡「平均」學生的步伐的人。
這不僅發生在藤校、MIT、史丹佛、杜克等學校。
許多人喜歡貶低公立大學,但事實是,公立大學通常會吸引該州(以及外州)的許多最優秀的學生,原因可能與經濟、地理、家庭關係或其他因素有關……而不是因為「他們進不去更好的學校」。
這一點在那些競爭激烈的熱門專業、排名靠前的公立學校中尤其如此。
熱評4:想家?師生交流?室友?
@Ok_Experience_5151評:
你會驚訝於你有多想家,即使你上學的地方離父母住的地方也不是很遠。
以「成人對成人」的方式與老師溝通也是一種衝擊。很多學生(包括我自己)都會被嚇到,然後會不自覺地回到高中的師生模式。
第一次與室友同住一定也會成為一種學習經驗。
熱評5:利用好大學的機會,玩得開心!
@Calm_Spot_2947評:
老實說,大學讓我感到震驚的是,搜尋資源和機會是非常容易的--尤其是如果你有心去找。
雖然這可能因你就讀的大學而異,但我相信大多數大學都會為每個學生提供很多東西,因為學校的目的是教育學生,並在學生就讀期間為他們提供支持。
需要注意的一個方面是,作為大學的住宿生,在大多數情況下,學校就是你的家。
這意味著你一般可以進入任何你能進入的建築,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無論是學習、午睡、與朋友出去玩,甚至是利用大講堂的麥克風舉辦卡拉OK之夜(只要不弄壞任何東西)。
所以,當你到了大學,要好好利用所有的機會和活動,玩得開心!
由美國頂尖名師領銜的國高中線上課堂
熱評6:學校對比?高材生的小秘密?
@SBSnipes評:
兩件事。
1.學校之間的相似之處比你想像的還要多。我轉學了兩次,學生總是會說,「我們這裡的X做得特別好」或「Y在這裡真的很糟糕」。
但95%的情況下,這些東西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
2.頂尖學校的高材生常常覺得自己不夠聰明。
我的伴侶和最好的朋友在班上都是前10名,SAT分別考了2240和2390。伴侶學習物理、參加ROTC(預備軍官訓練團),同時也參與體育活動;朋友參與了多個社團,現在在一所二級醫學院就讀,他曾被一級醫學院錄取,但決定留在家附近。
這兩個人都在一所全美前20的學校裡取得了3.5+的GPA。儘管如此,他們兩個常常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不夠優秀、努力得不夠多。每個人都感受到要表現得游刃有餘的壓力,但這反而加劇了這一切。
熱評7:大學畢業後,你真正想做的事可能是...
@BioNewStudent4評:
別因為沒能進入哈佛而哭泣。名聲不過是像古馳一樣的品牌而已。
大學畢業後,你真正想做的就是在事業上成長、生兒育女、安定下來。追逐名聲的人通常會在為時已晚時才意識到這一點。
這些來自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的分享,揭示了大學生活中那些可能沒有在招生手冊中提及的細節和挑戰。
對於正在準備申請大學的高中學生和學生家長來說,這些建議提供了一個前瞻性的視角,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能夠幫助大家更早為未來做規劃。
大學不只是學業上的挑戰,更是一次全面成長的機會,睿雅願所有的孩子們能在這段旅程中發現自我,不斷成長,自信滿滿地迎接未來!